總網頁瀏覽量

搜尋此網誌

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OCCI開放雲端運算介面

OCCI開放雲端運算介面


面對上述問題,開放網格論壇(Open Grid Forum, OGF)早已成立專責介面標準化的工作小組。其所制定的開放雲端運算介面標準(Open Cloud Computing Interface, OCCI),即為一個免費、開放、為社群共同接納推動,且以雲端基礎架構服務為鎖定目標的介面標準。藉由該API,資料中心與雲端夥伴可以免受現有一堆專利或開放雲端API之間歧異不相容之苦。

面對雲端基礎架構服務所組成之關鍵元件,目前OCCI是採用資源導向架構(Resourced Oriented Architecture, ROA)來表示。同時,每個由簡潔URI標示的資源可擁有許多不同的描述呈現方式(例如可以超文件來表示)。OCCI工作小組正規劃在API中加入許多格式的支援,在初始版本中,Atom/Pub、JSON及Plain Text等標準都被納入支援行列中。
該版本並且規定一個單獨URI進入點(Entry Point)定義一個OCCI介面,該介面顯示「Nouns」內含屬性,其中的「Verb」會被執行。原則上,該屬性會以鍵值對(Key-value pairs)表示,而適當的動詞則以連結(Link)表示。重要的是,該屬性會以URI來描述。該API不僅提供CRUD操作,且分別與HTTP Verb的POST、GET、PUT及Delete等參數相對應。HEAD與OPTIONS等Verb參數可用來檢索詮釋資料(Metadata)與有效操作,而不需要實體主體來增進效能。所有HTTP功能均能利用現有網際網路基礎架構,包括快取、代理、閘道及其他進階功能。再者,所有詮釋資料,包括資源間的關聯性會透過HTTP表頭對外公開。該介面原生地以ATOM表示,並盡可能地接近底層HTTP協定來執行。

OCCI會提供對基礎架構服務之定義、創建、部署、操作及退出的管理功能。透過簡易服務生命週期模型,可支援由雲端供應商提供的基本通用生命週期狀態。在事件中,供應商並不會提供或報告服務生命週期狀況,OCCI並不會強制遵行,而是將生命週期模型定義成提議書,供雲端供應商遵循。
參照OCCI,雲端運算用戶端可啟動執行全新應用程式堆疊,並管理其生命週期與其採用的資源。為了執行像是來自SNIA CDMI介面所導出的應用程式堆疊,透過OCCI介面即可分派儲存至特定虛擬機器。SNIA機構並表示,接下來該組織會進一步對儲存管理與其中資料管理之方法途徑進行檢驗。
小結


雲端儲存與雲端運算一樣,必須經由網路來提供隨選分派的儲存資源。重要的是,該網路必須具備良好的QoS機制才行。對於用戶來說,具備彈性擴展與隨使用需求彈性配置的雲端儲存,可節省大筆的儲存設備採購及管理成本,甚至因儲存設備損壞所造成的資料遺失風險也可因此避免。總之,不論是端點使用者將資料備份到雲端,抑或企業基於法規遵循,或其他目的的資料歸檔與保存,雲端儲存皆可滿足不同需求。

至於IT資源要能實現彈性隨需配置,還須仰賴各種不同平台領域之間的協同工作才能達成。而國際標準的制定,正有助於整個雲端運算相關產業的應用發展,讓雲端的精神不再那麼遙不可及,而是落實到實際IT架構的應用。

原文刊載於RUN!PC雜誌:2009年11月號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開源雲平台:Eucalyptus VS OpenStack

Rackspace和NASA近日聯手推出的雲計算軟件堆棧OpenStack在開源軟件與雲計算業界激起陣陣漣漪。簡單來說,OpenStack為那些希望給用戶提供雲服務的托管供應商們創造了進入雲計算領域的機會,就像Parallels Virtuozzo為Web托管公司開發了虛擬化私有服務器。
隨著對實際雲計算與IaaS背後安全問題的理解逐漸加深,OpenStack為用戶在將業務遷移到私有雲或公共雲之前提供了安全方面的自助雲服務和私有測試實驗室。在雲計算業界,OpenStack雖然被譽為是最重要的產品,但同樣存在缺陷。
想搭上雲計算供應商Amazon這艘航母嗎?那麼,你就需要轉向市場上 的另一款開源雲計算產品Eucalyptus。Eucalyptus推出已經有3個年頭了,對於IaaS產品而言算是不短的時間了。Eucalyptus 最初源於聖巴巴拉市(Santa Barbara)加州大學計算機科學院的一個研究項目,到2009年它成為盈利型項目。
Eucalyptus的優勢
首先,Eucalyptus的一大優勢就是自身的開源軟件組件無需修改即可使用,這也意味著它可以輕鬆地運行在沒做修改的GNU Linux內核上。Ubuntu的內嵌雲計算平台同樣也是基於Eucalyptus的,下載後即可安裝使用,操作起來更是非常的方便。
但這些都不足與Eucalyptus最大的優勢相提並論:它設計了與Amazon的EC2平台兼容的開放編程接口(API)。這意味著一家評估 EC2的公司可以在免費的操作系統上使用免費軟件來構建相互兼容的測試實驗室。同樣Amazon的用戶,也可以在將工作移向實際雲環境之前採用 Eucalyptus從事開發工作。此時的Eucalyptus更是減輕了決策者對於雲計算的憂慮。
有趣的是,Eucalyptus也曾被NASA加利福尼亞州的Ames研究中心應用到Nebula平台項目上來,直到碰到Eucalyptus 部分未開源部分才迫使他們放棄了Eucalyptus。最初的問題僅僅是擴展性問題,這也是大部分產品最初都會遇到的問題,但是Eucalyptu與 NASA的裂痕發展到無法挽回的地步,卻是因為NASA發現Eucalyptus不願向該項目提供解決擴展性問題的代碼,即便是該項目並未與 Eucalyptus Systems Inc(Eucalyptus幕後的實體公司)造成利益衝突。
因為Eucalyptus項目並非完全開源。Eucalyptus幕後公司維護著部分代碼,這些代碼關係到商業版Eucalyptus Enterprise Edition(E3)的諸多特性,例如管理、SAN集成、更為出色的後台數據庫以及與VMware的兼容性,這些功能對公司而言,既不可能也不願意開 源。而OpenStack則是100%的開源產品,雖然它目前還沒有提供以上特性功能,但是這些已都被列入了它的技術發展路線。
Eucalyptus也並非100%實現了與Amazon EC2的兼容。雖然它實現了大部分EC2的APIs(以及部分EC3 APIs),但是它不是,也不願意成為完全的EC2副本。Eucalyptus的出色之處在於及時交付、創建新服務器的守護進程,接近實時的自動化。這不 光減輕了IT資源的負擔,同時也提高了應對突發需求的效率。只要被交付的服務器是其支持的類型(主要針對EC2用戶),都可以很好地使用 Eucalyptus取代EC2,或是將Eucalyptus作為遷移服務器或模塊至EC2之前的測試區。
目前,Eucalyptus是僅有的全功能雲計算產品,它遵守包括自身在內的任何標準,同時它選擇了同這個市場的最大贏家Amazon結盟。Eucalyptus依靠它在IaaS的聲譽獲得了重要的市場份額。
OpenStack會如何影響開源
從歷史上來看,開源社區對經濟發展與計算機業創新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眾所周知,開源軟件推動了早期的單機應用向商業化轉型。在數據庫方面,我們 只需觀察MySQL和PostgreSQL;在Web服務器方面,同樣有著開源的Apache;而應用服務器方面,則有Tomcat,JOnAS、 JBoss、Jetty和GlassFish;在編程與腳本語言方面,有Java、Perl和PHP。GNU Linux更是對商業化操作系統以及手機操作系統做出了眾多貢獻。
OpenStack承諾為雲計算商品提供技術支持。雖然市場總為非開源項目留有空間,但開源軟件同樣對其影響深遠,它推動著創新與系統間的相互協作
理論上,OpenStack以全開源方式提供給我們所需的功能。儘管它已經吸引到一線廠商的關注(Citrix、Dell、NTT等),但畢竟 還只是個功能有限又缺乏成熟與穩定的「開發測試版」。而佔據優勢的Eucalyptus又將對開源雲計算平台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它會隨著市場變化,在兼 容性和開放性上逐漸完善,還是固守成規默默地退出歷史舞台?一切都需要市場的檢驗。
來源TechTarget中國 作者:Joseph Foran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Eucalyptus Sysyem Ubuntu Open source APIs

Canonical 日前正式釋出 Ubuntu Server 9.1,其中整合了 Eucalyptus 雲端 APIs。根據 Eucalyptus Systems 技術長 Rich Wolski 表示,這組 APIs 在這次的 Ubuntu 散佈套件中,可以輕鬆地啟用。

聽到 Ubuntu,你最先想到這是知名的桌面散佈套件,沒錯,Ubuntu 9.1 的確是不錯的桌面散佈套件,可是 Ubuntu 背後的公司 Canonical,正逐漸把這次釋出與隨後的長期支持版本 (long-term support version) 重心,放到伺服器市場。

代號 Karmic Koala,Ubuntu 9.1 是第一套透過來自 Eucalyptus 開放源碼專案提供的相容 APIs,內建存取 Amazon EC2 工具的作業系統。由加州大學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電腦科學教授 Wolski 創立的 Eucalyptus.org 複製了 EC2 的基本功能。Wolski 表示,在此次 Ubuntu 釋出中可以輕易地啟用 Eucalyptus。Ubuntu 將加速雲端運算技術普及化。

雖然 Eucalyptus 早先已經被包含於 Ubuntu 9.0 中,9.1 散佈套件進一步讓 Eucalyptus 更適於應用在正式產品環境中。

Canonical 看重伺服器市場已經有一段時間,在 Ubuntu 9.1 仍處於 beta 階段時,Canonical 便引入支援大型企業的 PSE (Premium Service Engineer),提供企業用戶接觸 Canonical 平台工程師的專人負責選項。

此外,Canonical 支援與服務主任 Steve George 表示,Canonical 視相容於 Amazon EC2 的 UEC (Ubuntu Enterprise Cloud) 為 Ubuntu 9.1 最重要的功能。George 強調 UEC 並非僅是另一套雲端釋出。他指出,嘗試雲端運算的用戶只能使用公開網雲,UEC 卻允許企業在內部建構網雲。透過建構於 Eucalyptus 專案上的 UEC,用戶可以在若干伺服器執行的 Ubuntu Linux 伺服器上架設相容 EC2 的網雲。

部份觀察家指出,開放源碼因為可以重複複製於雲端環境,無須增加授權費用,將在雲端運算中逐漸扮演重要角色。隨著 Ubuntu 9.1 的釋出,外界開始關注開發者是否真的會運用這樣的技術,開始建構雲端應用軟體。

Ubuntu Server 9.1 是第一套打開通往雲端大門的開放源碼程式碼組合。使用 Ubuntu Server 9.1 與 Eucalyptus 開發的應用軟體,可以在私有網雲或資料中心的虛擬伺服器上執行。私有網雲允許企業終端用戶自行提供所需的虛擬機器。

使用 Ubuntu 9.1 的開發者也可以上傳其應用軟體到 Amazon 的 EC2 或相容於 Amazon APIs 的公開網雲上。Eucalyptus 專案複製了載入並執行 Amazon Machine Image 與使用 S3 儲存服務的功能。

利用 UEC 建構的應用軟體還可以在混合模式下運作,工作負載穩定時,在資料中心的私有網雲上執行,遇到負載高峰時,就傳送到公開網雲上。

在伺服器版本外,同步釋出的尚包括 Ubuntu 9.1 的桌面與 netbook 版本。桌面使用者最先注意到的,或許是 Ubuntu 9.1 更加快速的開機程序。Ubuntu Linux 創辦人 Mark Shuttleworth 稍早曾表示,Karmic 的開機流程比起先前所有的 Ubuntu 釋出版本都要快。他們的目標是 10 秒開機完成,Karmic 算是有了不錯的進展。

此外,新功能之一的 Ubuntu Software Center,是翻新 Ubuntu 中新增與刪除軟體功能的嘗試。Shuttleworth 指出,Ubuntu 未來的軟體交付機制,將增加第三方獨立軟體開發商自主權,並創造更為流暢的使用者體驗。

伴隨 Karmic 釋出的,是提供桌面用戶的 Ubuntu 網路服務 Ubuntu One。Ubuntu One 提供使用者 2 GB 的免費備份儲存空間和雲端同步化,Ubuntu 9.04 以上版本的用戶可以複製檔案到雲端儲存空間。

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體驗 Cloud Computing Operating System

這三款 Cloud Computing Operating System 支援中文對於一般人 使用Linux 只要會控制Firefox 等...
能使用的功能算已經非常豐富

1.ICloud

2G.ho.st

3.千腦

http://trac.nchc.org.tw/cloud

雲端服務API開發之基本概念

1. API的角色

「台灣雲端服務產業發展的新焦點:API」提到台灣在雲產業裡的兢爭優勢,以及能四兩撥千金的重要槓桿點:API。很多讀者問道:有沒有API開發的How-to呢? 答案是:當然有。首先來看看API的角色,如下圖:

圖1、雲API的角色

雲主就是雲服務的盟主(強龍),全球第三方應用程式開發者(AP開發者)是自願來協助雲主的地頭蛇。API就成為雲主與眾多地頭蛇之間的分工介面,也是雙方系統的介面。像台灣的「無名小站」、中華電信等雲服務者,或國外的Facebook、Google等都會主動提供API給AP開發者,並且提供內容(Content)來源,則AP開發者就能據之而開發形形色色的應用程序,回饋給雲主。
隨著API愈來愈完整,愈多地頭蛇投靠該雲主,自然而然雲主擁有了更多AP和內容,於是將AP和內容整合為服務(Service),提供給數以億計的用戶了。
2. 雲服務API的分類
API(Application Interface)的型式有許多種,但可以分為兩類:「被動型API」和「主動型API」。被動型API通常是以程式庫(Software Library)形式呈現。因為它提供一群函數(Function)來讓應用程序呼叫之。它被應用程式呼叫,所以稱為被動型API。
主動型API通常是以框架(Framework)形式呈現。因為它提供一群父類別(Super class)來讓應用程序的子類別(Sub class)繼承之。通常,它都主動呼叫應用程式,所以稱為主動型API。

2010/4/16By 高煥堂
** "雲端服務與Android軟硬整合之路" 課程

(經濟部主辦、工研院承辦、高煥堂主講)




平民創新 就在雲端API

昔日白手起家,找錢、建廠房、買設備……,樣樣都得自己來;失敗了,就此進入償債的惡夢中。

今天,Internet為平民百姓架構了一座創業天堂,廣邀大家拚創意。在這裡,創業幾乎零成本:網路是現成的,申請就有;免費軟體也不缺;於是,創新、創意,才是創業成敗的決勝點。
現在,雲端運算更像是挑旺全民創新的一把火。目前,在網路上,有琳琅滿目的免費網路服務,其中,許多提供服務運作的應用程式,可讓資訊工程人員以自身的需求,進行進一步開發,而網路服務中,有不少是經由網際網路存取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式介面),這些介面可提供使用者使用遠端系統(編按:「雲端」之名的由來,正是形容:當使用者使用這些遠端系統時,只管使用,並不需要知道系統位處哪裡,就像是它在「雲深不知處」一般)所執行的服務。還有另一層可能,就是這些API也提供了許多網路創業家、或利用網路嘗試創新模式的經理人,透過資源的整合與運用發揮創意,就可以輕鬆建立自己想要實踐的商業模式。
提供低成本創業資源
「新創公司可以用比較低廉的成本建構新事業,」DEMO Conference創辦人Chris Shipley表示,這些大企業(如Google)透過雲端運算服務,免費提供這些API給大眾使用,可以讓網路創業者把創新的想法迅速推向市場,而不須去煩惱投資大量硬體設備。
國內最大地圖社群網站「地圖日記」共同創辦人的郭家齊,對此頗有感觸:台灣地圖資訊很貴,若不是透過UrMap、Google Maps免費提供API,藉此擴充應用,恐怕5年、10年都無法實踐這個商業模式。「2007年初是我們資源最缺乏、也是最想創業的時候,因此,免費使用圖資這件事是創業關鍵,畢竟這不是一般小公司可以負擔得起,『若打不起資源大戰,很多事(創業)就沒有辦法。』」郭家齊分析。
Google Maps API可說是雲端服務的經典案例。Google建立圖資,開發者和技術人員不需要汗流浹背根據應用程式去寫程式碼,或是處理相關的技術問題。開發者和技術人員只要把Google的網路API叫來,就像是在一個有基本餡料的披薩,加上自己想要的海鮮口味或辛辣配料,甚至嘗試一些古怪的食材去「混搭」,就可以烤出自己要的披薩。他根本不要去煩惱麵粉進貨成本和皮技術好壞,API已經免費提供,用一些技術能力和創意,就可以免費吃到具有新意的義大利料理了。如果你有商業頭腦,這些免費的服務還可以讓你向別人收錢,形成新的收費模式。

踩上雲端,輕鬆跨越創業門檻
這些免費的API減輕了自行書寫程式所需的開發時間和成本,也解決了在過程中所需的頻寬問題。在雲端上的這些API像是一個個階梯,讓網路創業者踩在上面,輕鬆跨越許多創業門檻。
網路及雲端運算服務為創業者提供方便之門,只是,最後成功與否,取決於創業者的創新商業模式。Chris Shipley提醒,這些商業模式是否具有投資價值,還是要看它們所建立起來的商業模式,是否讓使用者在雲端上爭相使用、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否則一般使用者不買單,就算雲端服務推出再多的API給創業者嘗試,也不能成就一門好生意。
Facebook是在Web2.0浪潮下社群網站的代表作。和實踐2.0精神的網站一樣,Facebook開放許多API讓使用者一起來延伸發展其應用,在程式上加上個人的需求和想像,豐富大眾共享的成果。在雲端的世界裡,這些提供免費API的網站不僅分享社群的力量,更見證了一項事實:你也可以在API上搞創意和創新,如果你夠有本事,它也可能是大事業的起點。「中國的許多創業家也熱衷於把這些雲端服務推至網路社群應用。」中國創業邦傳媒CEO南立新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來自雲端的API除了免費提供,它還讓許多開發人員在Web2.0的世界裡共享相關功能,使用者也會一起貢獻發展的結果。結果,技術人員在這些API加上自己的創意與想像,讓Web2.0的世界更凸顯個人創新的可能性,也彰顯群體貢獻的價值;這樣的運作模式在社群網站上所締結的創新力量,不可小覷。
「Facebook和iPhone將是創業者連結API應用的兩大平台,」Chris Shipley表示,因為兩者是目前最普及的社群和行動使用平台,所以對於許多創業的研發人員來說,把一些雲端上面的程式做Mash-up(混合性網路服務,簡稱「混搭」),可以發展很多創業的可能。她進一步解釋,未來有很多雲端的服務會在iPhone、Kiosks、Android、RFID、eDisplay等技術應用,許多資料和服務就會在雲端上發酵成新的商業模式,創新更加無所不在。

混搭也能引爆創新商機
郭家齊說,技術人員可在API上運用Javascript、PHP等技術繼續Mash-up,節省很多開發時間,就可以專注在應用上。只要你懂得如何去Mash-up,在兩個API上混搭出自己的創新做法也是可以的。他也強調,由於很多技術人員享有雲端免費的API服務,也象徵會有更多的競爭者很快加入,所以一定要在自己的商業模式上做更多的服務與強化差異性,才能與後進者進行區隔,「否則每個人都利用Google Maps複製類似的服務,那麼你的競爭優勢在哪裡?」

事實上,許多雲端所提供的API服務,也非全然免費;但是,所強調使用者付費的精神,終究已帶給網友很大的福音。例如Salesforce提供自家開發的Force.com之API,還有提供給開發者的套裝工具包,會根據使用者登入的次數,來決定收多少錢。
Amazon這家網路零售商龍頭,也是雲端服務重要提供者。Amazon因為發展電子商務卓然有成,把眾多的伺服器和硬體設備租借給開發者使用,例如知名的Elastic Compute Cloud(稱為EC2)就提供多種規模的伺服器,給那些預算不多、無力投資龐大硬體資源的企業租用;在此,小型企業可專注在核心與創新服務的開發。
免費的API除了降低創業門檻,更提供新創公司快速成長的條件。「我們發現雲端所提供的免費服務,也讓我們快速增加會員。」郭家齊解釋,像是Yahoo!的API帳號提供整合功能,可以降低會員註冊門檻,協助地圖日記快速增加會員。不過,郭家齊表示,Amazon所提供的伺服器租借服務仍以美國市場為主,所以,目前地圖日記的伺服器主要還是靠自身添購為主,「我們持續觀察看台灣是否有更實惠的解決方案。」
郭家齊指出,目前,具有雲端服務的網站持續降低門檻,為的是讓更多人使用API,例如Yahoo!強化API的自動化使用,即使工程背景不強的人,也可以輕易上手。
倘若,這些API不僅刺激全民釋出智慧,還可以更全面、更自動化去執行許多網路應用,它將會把Web2.0推向更進階的網路世界嗎?當更分散與多元的網路應用瞬間而快速的運作,爆發更多創新與創業的能量,試問:Web3.0會在雲的那一端誕生嗎?還是,我們早已啟程了?
http://ideas.org.tw 創新發現誌 2009/09/16 第50期

Google雲端API在行動應用程序開發者中速崛起

2010-04-29 來源:中國IDC產業聯盟
Ovum最新的《移動應用程序發開發者調查報告》發現,有60%的移動應用程序開發者正在使用或打算使用Google 服務器端的API開發應用程序,令移動運營商僅25%的使用率望塵莫及。
       Ovum的獨立產業分析師Michele Mackenzie評論說:「這一點都不意外,Google利用自身在互聯網領域的優勢,迅速的將自己打造成移動應用程序領域中的強力合作夥伴。」
       雖然據指出移動運營商增加更多對於API的支持,但是很令人遺憾地只有 25%的受訪者支持或打算支持移動運營商的API;特別是同時有31%的樣本正在使用或打算使用Facebook的API。這清楚的表示移動運營商的努力受到打擊,但現在還是競爭的初期,業者們還沒有打算退出比賽。
       在選擇開發應用程序的夥伴時,最優先考慮的是容易開發的程度(70%),其次是平台功能的豐富度(69%),質量良好的SDK(68%),與靈活度/創新程度(63%)。
       蘋果公司的App  Store成為開發者的首選渠道,有74%的受訪者透過或計劃透過App store發表他們的應用程序。 Android Market, BlackBerry App World與Windows Marketplace的表現也都相當不錯,有超過50%的被調查者支持他們。
       首席分析師Eden Zoller,評論道:「令人意外的是,運營商的入口網站或應用程序商店並不如預期中與終端廠商的應用程序商店交惡。」51%的受訪者正在或是打算把移動運營商的應用程序商店當作渠道使用。「一般普遍認為移動運營商是良好的渠道夥伴,因為他們符合許多作為夥伴的核心屬性,並且也同樣支持部份或全部上述對手所提供的裝置。」
       當選擇發佈應用程序的渠道夥伴時,開發者的優先考慮是可得性(32%)。簡單的說,他們希望能把服務盡可能的推廣給越多人越好。地理性與本地化排名第二(12%),接著是技術支持(10%)。與商業模式相關的議題像是成本、靈活度與分成比例的排名都不高,但是不應該誤以為這些事情不重要。重點是瞭解這些基本要素在受訪者心中的輕重緩急。